环球快消息!虚弱的同时体内又有热?一个方子补中益气,退热身安
发布时间:2023-05-06 20:17:25 来源:上洋中医宛医生

名医李东垣,临证善用甘温之品补脾胃、养后天,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有一个方子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那就是补中益气汤。


(相关资料图)

该方所蕴含的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是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体虚发热的方法。

现代医学的理解,发热就是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了,方法就是通过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让体温达到正常。

而中医学的发热,更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

即使体温不高,患者觉得热,也属于发热,思路大不相同。

比如有说潮热,五心烦热等许多不同的发热类型。

东垣根据《内经》“阴虚则内热”的理论,认为内伤脾胃所致诸病,多见热象。

比如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内伤所致虚热,李东垣称之为“阴火”。

阴火的产生是与清阳下陷分不开的,正因为清阳下陷,才导致阴火上乘。

仔细解释一下,营养物质之清者,不出上窍、不发腠理、不实四肢,这就叫作清阳不升。

糟粕之类,不走五脏、不归六腑、不出下窍,便郁而化火,逆而上冲,这就叫作阴火上冲。

阴火既不是生理上的需要,就必受正气的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上冲,所以才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

其实按中医原则来说,一般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而在这里,不能单纯以寒凉药物制火。

只有用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代泻,才能使阴火下降而元气复位。

李东垣所处的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正所谓“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瘟疫致病性强,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既可见外感发热之症,又严重消耗正气。

加之当时战乱不断,饥慌劳役,虚弱之象毕俱。

脾胃受损本身就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被感染几率,使得外邪趁虚而入。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所治的病症,并非单纯地强调内伤脾胃,而是在脾胃虚损基础上复感外邪所致。

免疫力是现代医学的说法,中医一般不这么称呼,中医叫正气,提高免疫力就是扶正。

所以,补中益气汤向来被后世认为是补虚之方,用于补足中气。

甘温所除之“热”应为邪热,并且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发热,因而其病机成分也比较复杂。

由于邪气入里内陷,正虚无力驱邪,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合白术共奏健脾益气之效。

取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既可升提下陷的清阳之气,又可祛风散邪。

气虚气滞,故以陈皮理气;气生于有形之血,故以当归养阴血,使气有所化生。

原方为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全方以补中气、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充足进而驱邪外出。

由于本证以正气大衰为主要矛盾,故治时必须先顾护正气,正气充盛自可抵抗邪气。

若此时仍猛攻其邪,则会重伤元气,正如李东垣所言:“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

脾胃居中焦,在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升清降浊中具有重要意义,故脾胃虚损、中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因此,补中益气汤经加减化裁,得以被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的调治。

但是这种宽泛的理解,其实并不利于较好地掌握病机和方剂。一定要在医家的辨证下,对疑难病亦作出恰当的决策。

补中益气汤的方法以温补为主,与其它发热治法大相径庭,所以更要辨证准确。

标签: